渝北网  >   民生

以撂荒地入股促农增收 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区农委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概述

?

在大盛镇青龙村,通过宜机化整治的地块上已种上村民致富的希望

本报记者 胡瑾 摄

  5月17日,记者驱车前往位于统大路(统景—大盛)沿线的大盛镇青龙村,看见成片的果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当天,小村迎来了一批客人:市扶贫办组织的全市扶贫带头人前来考察当地的扶贫模式。“这种让全村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不仅帮村民把‘撂荒地’盘活了,还解决了当地村民可持续增收的问题,真是不错。”在参观中,一名来自云阳县的扶贫带头人如是评价。

  “这是我们在扶贫工作中,探索的一种新模式,通过让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实现了全村的脱贫。”区农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地块分散、劳动力缺乏,青龙村70%的土地以前处于撂荒状态,农业效益微薄。为改变这一现状,区农委结合青龙村土地和自然条件,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股份制合作社,对全村土地进行集中整治,布局发展名优中晚熟柑橘产业基地。初步概算,基地全面投产后总产值可达20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年增收6000元,人均年经营性收入可达1.1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可达200万元以上。

  据介绍,下一步区农委还将在全区范围内选取合适的点进行推广,让农村更多沉睡的土地资源活起来,从而带动更多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试点“9+1+1”模式

  让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5月14日,在青农村的柑橘果林中,农户赵有德正在果林里忙碌着。当天,艳阳高照,只见他戴着草帽穿梭在果林中,一会躬着身子查看果树的长势,一会蹲在地上查看地里种植的林下作物。“穷了一辈子,没想到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现在党和政府竭尽全力帮助我们贫困户,这幸福生活是指日可待了。”看着眼前成片绿意盎然的果林,赵有德开心地笑了。

  利用闲暇时间,赵有德和记者聊起了自己和这个村子的过往。赵有德告诉记者,自己家里有四口人,由于妻子残疾,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全家人就靠着他一个人打工过活。为了就近照顾家人,赵有德只能在附近打工,一个月零零散散加起来也就1000多块钱的收入,之前,村里把他纳入了建卡贫困户并加以扶持。“其实,也不仅是我家日子不好过,留在村里很多人都和我们情况差不多。”赵有德说。

  为了改变赵有德和全村的情况,去年底,区农委引导该村588户农户以土地形式入股,成立重庆市青龙村枫楠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9+1+1”股权分配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赵有德也跟着入了股。

??? 其中,“9”即:农民占有果园收益90%的股份,并按照入股面积分红;“1+1”即村集体经济占股10%,村集体经济持股部分收益主要用于果园日常管理和工资发放,其余部分用于村民购买医疗、养老保险,发展村集体公益事业;将100%的果园行间套种农作物收益以户籍股的方式分配给农民。

  现在赵有德摇身一变,不仅在基地有了工作,还成了基地的股东。“三年以后,等柑子成熟了,我们就可以分红了,现在我不用打零工了,每年还有钱拿,太好咧!”听赵有德的描述,记者可以感受到他的喜悦与满足。

  实施宜机化整治

  让种植从“靠经验”向“靠科学”转变

  “以前,我们都是靠天吃饭,以后,我们可就真的是靠科技了。”说话的是该村村民蒋某(化名),在短短几个月里,蒋某从曾经的不愿意入股变成了现在的政策宣传员。

  原来,蒋某在入股前,自家就种了几亩柑橘。所以,一听说村里要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发展特色水果种植,蒋某并不赞同。

  “这边的柑橘要三年以后才能有收益,这意味着我这三年都没得收入哦,这个哪里是扶贫?”

  “不啊,你可以到水果基地打工啊,而且我们这个品种比你自己种的品种好很多,等果子成熟了,卖的价格就更贵,所以从长远看,三年的等待还是值得的。”

  ……

  面对蒋某的不赞同,镇上经发办、村干部一次次上门给他做思想工作、算经济账,最终让蒋某同意交出土地入股。

  农户把土地交出来了,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利用好这片土地,让村民脱贫致富才是最关键的。针对青龙村地块分散、土地利用率低、劳动力缺乏等制约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的因素,区农委先后到四川叙永县、铜梁区等地考察学习现代化柑橘果园建设,借鉴其经验做法,并会同行业领域专家深入研讨,确定了青龙村土地宜机化整治思路。在实施中,区农委按照“集中扶持、连片整治、定点指导”的工作思路,整合涉农资金800万元,实施土地宜机化连片整治1200亩,并从全区选派20余名农业技术专家全程开展技术指导。“看到他们在地里忙,我心里就特别踏实,觉得之前作出的决定没错。”蒋某笑着说。

  下一步,该基地还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着眼农业生产环节全程精准管控,以高清影像、传感器、集成软件为载体,以园区作物长势、病虫害发生、土壤墒情、肥力为对象,以远程监控、监测和监管为手段,建设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对整个园区进行全面数字化管理,实现了农业生产由“靠经验”向“靠科学”转变。

  网格管理 绿色生产

  让农产品从普通果向“致富果”转变

  最近,蒋某虽然不用再去自家的柑橘林里忙和,但也没闲着。每天,蒋某都在家里自学水果种植技术,因为再过几个月,他就要正式“上岗”,成为基地的技术管理员了。“既然要干这个活路,就要把它干好,再说,柑子要是品质高,价格贵,我们以后分红也分得多一些。”质朴的蒋某说出了自己忙着学习的初衷。

  柑橘种植在西南片区已经十分普及,如何让青龙村的柑橘在三年后成为市场上抢手的“香饽饽”?

  经过思考,区农委决定从品种和品质上做文章。为此,区农委专门选取了晚熟的沃柑作为发展的品种,并在种植中引入了“绿色化生产网格化管理”的模式。

  在发展特色水果产业过程中,区农委主推“配方肥 有机肥”、“配方肥 绿肥”、“有机肥绿肥”模式,在果园开展耕地地力提升,目前已采购施用有机肥1600余吨;采取果园撒播油菜青,种植胡豆青、荞麦等方式,种植绿肥300余亩。推行科学精准施肥到田,建成果园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300余亩。严格控制化学农药施用,加快推广绿色防控生物替代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提升病虫害防控水平。

  在管理上,区农委借鉴褚橙“公司 农户”的管理模式,结合青龙村实际,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方式,待基地投产见效后,将果园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若干单元网格,以户为单位,返包给农户进行管理。由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和销售,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配送、统一果品收购,合作社与农户每年签订管理协议,农户负责日常管理和采摘环节的工作,合作社让利于农户,实现合作社与农户双赢。“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定期租赁、返租倒包、网格管理的模式,把柑橘真正打造成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金果果’。”区农委主任陈朝晖说。

?

编辑:渝北编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