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网  >   文体

遗落在时光里的印记——统景镇地名来历搜奇

花果飘香、美丽的统景镇

御临河畔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瑾 任天驹 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方的地名多不是空穴来风,有的是根据山川地貌,有的是历史更迭,有的是文化传承。统景,作为渝北历史悠久的古镇,它的很多地名也有其来历,且每段来历都蕴藏了一段曾经遗忘在时光里的回忆,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近年来,统景镇文化服务中心对统景的一些民间传说故事进行了收集整理。岁月如梭,这些故事的真假也许已经很难取获证,但其作为一个地方的独特人文记忆,值得一听。

  流传在山水间的传说

  众所周知,御临河从统景境内流过,“御”在古语中有皇帝的意思,“御临”自然也与某一任皇帝有关,而与这条河有关系的皇帝就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

  故事还得从明永乐帝朱棣攻下金陵(今南京市)说起。据说,明建文帝朱允炆兵败后,在身边亲信的帮助下,在混乱中逃出金陵。

  第二年,一个年轻的和尚来到了统景镇温塘峡边的观音寺,他就是在外逃亡的朱允炆。当时,家住邻水幺滩场的杜景贤,曾是朱允炆的父亲、太子朱标的生前好友,做官时常出入朱标家,对朱允炆很有好感。当杜景贤得知朱允炆在观音寺落脚后,就亲自到观音寺把他接到自己家中居住。

  就这样,朱允炆在杜家住了两年多。后来听到从京城传来的消息,说朱棣对朱允炆已被烧死在皇宫大内这事一直怀疑,派人赴全国各地查找;又常听到外面有人谈及杜家住的和尚是从京城来的等语,朱允炆怕被人识破,便决定离开这里外出云游。虽说是云游,但绝大多数时间,他还是在重庆境内的各个寺庙落脚。

  据传说,朱允炆选择在重庆躲难,也有其原因。因为在明代,重庆“山高皇帝远”,盘查比较松,认识他的人极少,加之重庆山多洞奇,是最好的藏身秘地。特别是统景镇温塘峡观音寺附近,这里除了上、下感应洞是他经常躲难的地方外,他还选了两个更为隐蔽的小洞以防万一。

  村落名称背后的故事

  按照传闻所讲,建文帝朱允炆前后约在重庆呆了20年,这位落魄帝王在重庆的经历也为这个地方留下了很多传说,统景不少村落的名称与他息息相关。

  比如,传说当年杜景贤从观音寺将朱允炆接出后,秘密上了一只小船逆流上行。不远的河中有一横石梁,远看似乎把河全部拦断,船到跟前才看见此处有六、七尺宽的一出水口。由于滩高水急,船几次拉上去一半又被冲了回来。

  两人便走出舱门,只见四个纤夫脚蹬沙、手爬沙的,任何一人提脚前进一步,船却还是不进而退。见到这种情况,朱允炆便说这里水流太陡了,需要再增加几个人。一旁的杜景贤闻言,便立即把坐在前舱里他带来的四个随从叫上岸去,八个人一齐拉才把船拉了上去。后来,这里就被当地人改名叫“龙门沱”,至今还保留此名。

  顺利度过龙门沱后,小船又上行三十里,就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杜景贤见朱允炆身体虚弱,便请他换装上岸去吃荤食补补身体,但朱允炆怕引人注意不安全。杜景贤便跟他说:“这里离京城远,没有人认识你,且地方官我都招呼得了。”

  听杜景贤这样说后,朱允炆才换上杜景贤给他预备的普通衣服,忐忑地上了岸,进了一个小酒店,吃了当地最好的荤食。吃完饭后,朱允炆低声向杜景贤说:“这一年来,我从没有像今晚这样放心地吃过一次饭,吃得太满意了,这地方要好好记住。”所以,后来这里就改名叫“龙安”,即现在的“龙安乡”,2003年6月合并进入统景镇,现为龙安村委会所在地。

  离开“龙安”后,当晚船至秤砣口下面的一个小码头住宿。朱允炆和杜景贤又上岸吃晚饭,相比之前,这一次,朱允炆就放心多了。上岸走了一段小路,进入一处只有七、八来家店铺的幺店子,一条石板路从中间穿过,两边店铺对称地排列着。他们在一家酒店里吃了一顿山鸡、野兔之类的酒肉。在回船的路上,他停下了脚步,回过头去看着刚才吃饭的地方,见店铺整体外形方方正正,便说:“好记!好记!你看:那里的房屋四四方方的,多像朕的玉玺。”杜景贤看了看说:像!确实像玉玺。后来这地方便改名叫“皇印”,又叫“皇印坝”,再后来又改为“黄印乡”,与龙安乡一样,黄印乡也于2003年6月合并进入统景镇,现为黄印村委会所在地。

  至今挥散不去的传奇

  除了村落名称之外,朱允炆的传说总是随着他的足迹不断延伸着……

  两年后,当朱允炆离开幺滩场,也是杜景贤用小船把他送到观音寺的下码头。传说中,他们当年上岸后从一条小街进入三叉街口,有一庙宇在他们进来的那条小街和另一条小街的中间。庙的正中门正对场口大门,庙前有一广场,在正对左右庙门(还有中门)的广场上,各有一口石箍水井供居民食用。

  当时杜景贤在此停住脚步,他回头指着刚才走过的地方对朱允炆说:“圣上是真龙,你看这里有条小龙在迎接圣上,这条街是龙身,我们站的这地方是龙颈,前面是龙头,两条小街是龙张开的口,口里还含有一颗宝珠(指庙宇),庙前那两口水井是龙的两只眼,河下的两座桥和街头街尾的两条路是龙的四只脚。祝愿圣上一路平安,日后重登龙位,微臣一定亲来京城朝贺。”对于这番既是祝愿又是恭维的话,朱允炆听了却只是低头深思,一直没有开腔。

  而他的这段经历传说也影响了周围的地名。譬如,他到观音寺靠船的岸边那块地土改时取名“御临村”;他上岸进街的那条小街叫“新龙街”;他们站在正街大门口前谈话的那段街改名叫“龙颈子”。

  有传闻说,朱允炆虽然表面上是在重庆城外几个小庙轮换云游,暗地里却在打听京城消息,密会遗臣。一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死时,朱允炆觉得复辟有望,便离开重庆去到两湖等地,想会见杨应能、叶希贤等人,共商复辟大计,但却得知杨、叶二人几年前就死了。从此他只身一人,孤独零仃,心灰意冷,潜心学佛,最后确实成了一位佛门高僧。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建文帝朱允炆逃到重庆躲难的传说,在重庆、桶井峡、感应洞、御临河至幺滩场这条路线上被一代一代地流传着,成为当地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演变成为统景文化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编辑:渝北编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