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网  >   文体
坚守一门老手艺 传递一份故乡情 ——记大盛镇白岩山老腊肉第四代传承人曹长模

  

一块块腊肉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家乡的味道

  曹长模家的腊肉色泽鲜亮,非常诱人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周新宇 摄

  “霜蹄削玉慰馋涎,却退腥劳不敢前。”如诗所言,腊月杀猪割肉,炊烟熏制腊肉,这是巴渝地区的传统民俗。腊肉几乎家家户户都做,但能把这种美食做到出类拔萃的却不多。在我区就有这样一户人家,靠着做腊肉,不仅做出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带动了周边不少农户致富。他就是大盛镇白岩山老腊肉第四代传承人曹长模。

  传统手艺传 承习俗

  曹长模一家世世代代生活在大盛镇白岩山上。在曹长模的记忆里,每年寒冬腊月,这里家家户户都是炊烟袅袅,大家都在熏制腊肉。一串串肉质透亮悦目,色泽红润的腊肉挂在家中,宛如一道靓丽的风景。

  从祖辈开始,曹长模家制作的腊肉就一直深受乡邻好评。因为他家的腊肉色泽好、口感上乘,不少左邻右舍都时不时来取经。每到寒冬腊月,曹长模家都很热闹,乡亲们聚在一起杀猪、熏肉。

  “以前家家户户都要制作腊肉,最重要的原因是方便储存。”曹长模说,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烧柴灶,腌制好的腊肉挂在灶房高高的房梁上,一到煮饭的时间,柴火的烟气就往上飘,每日经受油烟的熏烤,日复一日,猪肉与酱料的味道被完美地锁住。当肉质透亮悦目,色泽红润如蜡,手摸细腻柔滑,闻之香味绕鼻时,腊肉的熏制便完成了。“这种方法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曹长模感慨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冰箱渐渐进入千家万户,食物的存储问题得到解决,过年的食物也变得多样化,再加上农村土灶减少,家家户户制作腊肉的景象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腊肉这种美味并没有消失,很多家庭仍然会准备一些腊肉当年货。

  传承手艺 传递乡情

  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曹长模继承了家里的传统手艺,也做得一手好腊肉。从22岁起,他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白岩山腊肉,这一做就是36年。

  “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肉质紧实细致。”谈起曹长模熏制的腊肉,乡亲们赞不绝口。对于曹长模而言,制作腊肉不仅是个体力活还是个技术活。“从选肉开始,每一步都不能马虎,体力不好还干不下来。”曹长模表示,腊肉的制作工序分为挑选猪肉、切割腌制和入炕熏制三个步骤,历经8天才能出炕完工。

  对于腊肉的制作,曹长模依旧采用老一辈的方法,没有半点偷工减料。首先,他坚持把好肉质源头关,精心挑选用粮食喂养的土猪肉,选好肉后,他要花一天的时间把切好的猪肉风干,再下刀切块至肥瘦适宜,然后用酒洗净去腥,涂抹腌制酱料。接下来,就是腌制了,曹长模会用瓦缸来腌制,铺一层鲜肉撒一层花椒和生姜,叠在瓦缸里放上四天四夜,其中还要隔两天翻动一次。最后,把腌好的肉取出,分别用热水、温水、冷水清洗三遍,待水滴净后再上炕熏制四天四夜。

  除了工序严格之外,曹长模熏制腊肉还需要一样关键的东西——柏树枝。看似普通的柏树枝也是有讲究的。白岩山海拔高,冬季会降雪,皑皑白雪覆盖于柏树枝之上,完美地锁住柏树枝的油脂。熏肉时,柏树枝燃着浓浓白烟,树枝上的香气和油脂全部附着到肉上,鲜肉在炊烟中不断积蓄沉淀,如此一来,腊肉不仅色泽亮丽,而且香味绵长。当然,这个过程中,也离不开人为控制,熏制时火炕里要定时添减柴火,控制好炕内的温度。

  因此,每年白岩山的第一场雪便成为曹长模熏制腊肉的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的2月底。

  踏实做事 老实做人

  前些年,曹长模一家以外出务工为生,制作腊肉仅用于自家备年货。后因其腊肉色香味俱佳,颇受乡邻好评,被口口相传。

  既然自制的腊肉这么受欢迎,为何不将腊肉对外出售呢?大盛镇工商所工作人员的一句话提醒了曹长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卖起了自家的腊肉,没想到越卖越红火,每年还被邀参加各种展销会。

  “如今,自己养的十几头猪完全不够,还要向附近农户采购,每年至少要采购100多头猪。”曹长模告诉记者,随着自己的腊肉生意越做越好,还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养猪产业发展。“离我家不远的曹昌福,以前最多就养十几头猪,现在为了给我供货,一年要养30多头猪,光这项收入,每年就有几万元。”

  如今,曹长模更是带动全家来做腊肉。自己负责采购食材和前期基础工作,妻子龚学会负责熏制,30多岁的儿子则负责灌香肠。“现在我已经把熏制腊肉的手艺传给了儿子,希望我的子孙后代也一代一代做下去。”

  腊肉卖得这么好,为何不扩大规模?“其实一直都有很多人找我合伙,也有加工厂找我谈,但是我都拒绝了。”曹长模告诉记者,因为现在农村的土猪有限,会采用传统方法制作腊肉的人也少,这个时候盲目地扩大规模不能保障质量,口感会大打折扣。“我只想老老实实地把每一块腊肉做好,守住手艺人的良心。”曹长模表示,自己家的腊肉销路很广,顾客大多是安家外地的重庆人,他们吃着腊肉的香,惦念着故乡的情,自己不能变了味。

编辑:渝北编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