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网  >   文体
三个小学生从土家山歌中找到科学道理 ——我区小学生论文获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背后的故事

  孩子们展示她们的奖牌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张泽美 提供

  “冷水泡茶哟,慢慢浓啊;今秋呀撒下一粒呀籽,明春呀丰收万担油啊……”在这些土家山歌中,你能发现什么?在日前举行的第33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区渝北实验小学的黄仟雨、肖婧妍和曾昕苒的参赛课题瞄准“土家山歌”,从山歌中寻找科学奥秘,其参赛论文《走进土家山歌中的科学世界》获得了大赛一等奖。

  灵感:几支山歌让她疑窦丛生

  去年暑假,肖婧妍随爸爸妈妈去酉阳县桃花源旅游,在景区游玩时,她听了好多土家族阿姐、阿哥们唱的山歌《木叶情歌》《冷水泡茶慢慢浓》《一把菜籽》……

  “冷水泡茶哟,慢慢浓啊。”这句歌词最先引起了肖婧妍的注意:“冷水居然可以用来泡茶?平时爸爸妈妈泡茶都是用热开水呀?”

  《一把菜籽》的歌词说:“今秋呀撒下一粒呀籽,明春呀丰收万担油啊。”听到这句歌词的肖婧妍又有点范糊涂了,这里说的是“秋种春收”,这与我在书本上看到的“春种秋收”为什么刚好相反呢?

  在《木叶情歌》中,歌词里又说:“高坡上种荞哪用灰,哥妹相爱哪用媒。用得灰来荞要倒,用得来媒惹是非。”荞是什么植物?为什么在高坡可以种荞?为什么种荞不用灰?为什么种荞不能用灰?

  为了解开土家山歌中的疑问,肖婧妍向学校科学老师李娟请教。“科学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鼓励我自己去寻找答案。”肖婧妍说,她约上了同学黄仟雨和曾昕苒成立了科学实验小组,决心对土家山歌进行探究,看看其中到底有些什么科学奥秘。

  探寻:认证求证发现科学道理

  确定课题后,肖婧妍、黄仟雨和曾昕苒从网络和图书馆收集了大量有关山歌的资料。

  “我按照山歌唱的‘冷水泡茶哟,慢慢浓啊’的方法,将茶叶浸泡在冷水中(如矿泉水、冷开水),发现慢慢泡茶会将茶叶中的清香和营养都泡出来。”肖婧妍说,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水温度较低,会使绿茶中的咖啡因析出减少,从而可以避免因饮茶导致的失眠现象,而热水泡茶急于求成,易失香色,这属于植物科学。

  《木叶情歌》中唱道,“高坡上种荞哪用灰,哥妹相爱哪用媒。用得灰来荞要倒,用得媒来惹是非”。她通过查资料得知:荞麦对土壤的适应性比较强,只要气候适宜,任何土壤,包括不适合其它禾谷类作物生长的瘠薄地、新垦地均可种植,但有机质丰富、结构良好、养分充足、保水力强、通气性好的土壤能生产出优质高产的荞麦,这个属于生产方式中的科学。

  又如,《望牛歌》中唱道,“清早起来望牛去,满山青草绿油油;吆着母牛走前头,牵着公牛走后头……”“牛儿吃草不吃根……”歌词中介绍了植物的颜色、动物的生活习性等科学知识。

  “没想到这些淳朴的山歌蕴含了这么多的智慧。”肖婧妍说,土家族山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特定的山地自然环境中形成并传唱,以传递土家族历史记忆、社会发展、民族情感、民风习俗、生产生活等信息为内容的歌曲。这些歌曲虽然曲风淳朴,歌词简约直白,但蕴含了很多民间智慧和科学道理,包含了很多植物、动物和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

  收获:获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灵感,有了疑问后积极寻求答案,在探索的过程中认证求证。这样的态度让肖婧妍和她的团队收获了荣誉,她们的课题《走进土家山歌中的科学世界》获全市第33届青年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当得知论文获奖时,我很激动。”肖婧妍高兴地说,为了写好这篇论文,她和研究小组成员先后走访了重庆酉阳桃花源的土家阿公、土家阿婆和酉阳县的部分土家山歌爱好者,采访了38个土家族人,以便全方面了解土家山歌中的科学知识。

  “在不断求证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很多。”肖婧妍说,荣誉的取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老师教会了我们科学的方法,让我们学会了采用更加客观的方式看待周围事物。我们认识到,完成一项科学研究需要正确的方法,更需要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孩子们的表现特别棒,我要为她们点赞。”学校科技指导老师李娟说,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尤其珍贵,家长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多加引导,引导孩子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从小热爱科学的精神品质。

编辑:渝北编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