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溪街道妇联联合多个部门开展禁毒宣传,为居民发放禁毒宣传资料,传播禁毒防毒知识
本报记者 杨荟琳 提供
毒品是人类公害,毒品犯罪是影响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公敌。
近年来,区妇联按照区禁毒委成员单位职能要求、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相关部署,发动各级妇联组织结合本职工作,主动思考,创新思路,积极参与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和涉毒家庭的帮教转化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一个个关于禁毒工作中“她”力量的故事,在渝北大街小巷里上演。
亮点一
以“家庭教育流动学校”为依托
开展禁毒宣教活动
6月11日,渝北区“家庭教育流动学校”首场禁毒宣传活动走进统景镇职业中学,传播禁毒防毒知识,增强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能力。
活动中,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讲师以案例为载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毒品的种类、特性、危害,以及毒贩、引诱吸毒的伎俩和学生自我抵制毒品的方法。同时,教学生算好“家庭账”“亲情账”“人生账”“经济账”,做到不踩底线、不触红线。巾帼志愿者还向学生发放了《家庭禁毒手册》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折页600余份。学生们表示,今后一定要提高警惕,慎重交友,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去娱乐场所,不加不了解的QQ群,远离毒品,拒绝毒品,主动做一名禁毒义务宣传员。这是区妇联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如何发挥妇联优势,更有针对性地长期开展禁毒宣传?
经过一番思考,区妇联近年来将禁毒宣传志愿者吸纳进入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讲师团队伍,在春节、综治宣传月、全民禁毒宣传月等重要时段,围绕“齐心协力同参与共创平安示范区”“建设法治中国巾帼在行动——携手共建平安家园”主题,以妇女之家、儿童之家为主阵地,以家庭和青少年为重点对象,深入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每年到全区中小学、社区、广场、商业街、农村院坝等人群聚集场所,开展禁毒宣传20余场,发放《平安家庭创建手册》《家庭禁毒手册》等宣传资料5万余册,直接宣教服务上万个家庭,提高广大家庭的禁毒意识和抵制毒品能力。
亮点二
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
提高宣传教育成效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去年的这一天,区妇联正在紧张地拍摄一部禁毒微电影《回归》,如今,这个电影已经杀青并在“家庭教育流动学校”禁毒宣传时播放。
据了解,微电影《回归》全长7分多钟,故事以优秀家庭结对帮教“平安家庭”创建对象为原型,讲述一个原本家境富足、幸福美满的家庭,因男主人吸毒,公司垮了、家庭散了。戒毒归来后,在社区妇联、综治部门和民警的结对帮助下,家庭和事业又回到正轨的故事。
“这是我们依托新媒体,开展禁毒宣传的一个方式。”区妇联副主席姜澜告诉记者,近年来,区妇联依托自己的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禁毒知识宣传,提高宣传普及率和影响力,仅去年就在官方微信、微博和今日头条共推送禁毒相关信息10期,累计阅读量近10万人次。同时,积极探索运用新载体、新方法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以“全国优秀禁毒家庭”结对帮教涉毒人员家庭为原型,拍摄禁毒微电影,通过纪实性、可视性、生动性的剧情演绎,客观揭示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危害,教育引导广大家庭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远离毒品侵害。
亮点三
以涉毒家庭为对象
开展帮教转化
“没想到,我家还能被评为全区‘平安家庭’,感谢区妇联给了我和我的家庭一个重生的机会。”去年,在我区戒毒人员李某(化名)家中,李某接过“平安家庭”的证书激动地说。
李某告诉记者,自己戒毒回家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得知这一情况后,其所在社区的妇联主席通过多番协调,帮他找到了工作,让他重新融入了社会,而他的家庭也被评为当年的“平安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为了帮助涉毒家庭的人员顺利重返社会,区妇联以市综治办、市妇联联合启动的创新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全市试点工作为契机,探索妇联组织参与禁毒工作的新模式。
区妇联将243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家庭作为首批“平安家庭”创建帮教转化对象,组织妇联、综治、公安、司法、社工以及社区威望较高的群众等多种力量与涉毒人员的家庭进行结对,做到一户一个帮教团队、一户一套帮教措施,针对家庭成员,在就业创业、情绪疏导、婚姻关系、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提供指导,有效利用社会的力量开展帮教转化工作。通过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2017年,91.5%的帮教对象能够按时报到、定期接受家访和电话访问,自觉抵御毒品,转化工作取得预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