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网  >   生活

安全过暑假 快乐不放假
这些暑假安全小贴士请你收下

  烫伤急救措施

  受伤后立即以流动清水(自来水)冲洗

  用无菌纱布、干净床单或布单覆盖创面

  这个假期,你是否已经计划好了?旅游、运动、学习?无论选择哪种模式打开暑假生活,请一定要注意,在享受假期的时候,可不要忽视安全防护。本报记者专门为大家整理了一份暑假安全攻略,不妨一起来看看吧!

  夏天孩子爱玩水

  小心别让你的孩子溺水

  夏天,孩子最乐此不疲的就是玩水了,与此相伴的是儿童溺水事件屡有发生。专家表示,在农村,水井、水渠及池塘等是发生溺水的高危场所;在城市,游泳池、家中浴缸等蓄水容器同样是儿童溺水的高危场所。

  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运动能力发展不尽相同,因此溺水预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

  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喜欢蹦跳,但平衡能力还很弱,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放假时,孩子如果在浴缸、马桶、水桶边玩耍时,一定要有成人陪同。家里要及时把浴缸、洗脸盆的水排空。

  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而言,家长也不要在浴池、水缸中存过多的水。给孩子洗澡时,家长尽量不要离开。家长可以准备泳圈和救生衣供孩子在泳池中练习。同时要遵守泳池的安全规定。游泳时,家长要保持和孩子一臂能及的安全距离。

  如果不幸遭遇溺水,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应先采取急救措施。最初和最重要的抢救就是第一时间保持溺水者呼吸通畅,如果孩子还有意识、呼吸和心跳,可先进行控水(让溺水者吐水)开放气道,但控水时间不能太久,控水后醒不过来,要赶紧做心肺复苏。如果孩子没意识,呼吸、心跳也停止了,要赶紧先做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同时进行。

  道路伤害存多种危险因素

  护人不可疏忽大意

  去年暑假,湖南湘潭市一4岁的男童被粗心的父母遗忘车内长达6个多小时,等家人回过神来为时已晚。经初步调查,本次事故是由于天气炎热,车内温度过高,导致孩子窒息死亡。

  炎炎夏日,暴晒在太阳下的汽车,车内就如同烤箱一般。如此高温,儿童被困车内,其危险程度可见一斑。因为小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远不如成人,难以耐受高温。监管人千万不能将孩子独立留在相对密闭闷热的汽车内。高温严重的情况下,会直接导致神经损害或致命。

  对于较大的孩子来说,家长要教会孩子在独自被困车内时向外界发出自救的信号,例如学会按汽车喇叭、学会打开汽车的双闪警示灯、学会拍击窗户等措施,以便引起外界的注意。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车型在拔掉钥匙锁上车门后喇叭还能按响。

  如若孩子年龄偏小,尚不具备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该怎么办?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家长多用心,开车时,家长要时刻注意车后座的孩子,不要将孩子遗忘在车内,也千万不能因手头事务将孩子独留车内。

  此外,家长还要培养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认识和了解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及交通安全常识,让孩子从小树立起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经常告诫孩子不要在街道上、马路上,踢球、溜旱冰、追逐打闹以及学骑自行车等;不要在停车场内玩耍,游戏时尽量远离停靠的车辆,以免其突然启动而造成伤害。

  假期成儿童误吞异物高发期

  育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每年假期都是儿童发生误吞东西的高发期。孩子误吞的东西可谓五花八门:发卡、硬币、钉子和电池……

  因此,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戴一些容易抓下来的饰物,如发卡、吊坠等;图钉、钉子、缝衣针等尖锐物品要收好。换下来的电池要妥善存放,尤其是较小的纽扣电池,电动类的儿童玩具要注意其安全性,防止孩子将其中的电池拆出来并吞下。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误吞异物带来的伤害,让孩子改掉坏习惯。

  如果孩子误服一些有毒药品,情况紧急,来不及送医院时,家长必须迅速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孩子的舌根(咽后壁)催吐然后去医院洗胃;误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很强的物品,不宜采用催吐法,可以让孩子喝大量鸡蛋清、牛奶等。此外,对已失去知觉或兼有抽搐的孩子,也不宜采用催吐法,应及时送医。

  同时,要教育孩子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防止传染病的发生;购买食品时,要看清商标、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三无”食品、过期食品一定不要购买食用;生吃瓜果要注意洗干净后才可食用,不吃腐烂、变质的瓜果;切忌暴饮暴食,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夏季衣衫单薄易烫伤

  照“五步法”进行早期处理

  对于大多数“双职工”家庭来说,白天只得让孩子独自在家,可是厨房、阳台对孩子们来说都是危险场所,燃气灶、热水壶、打火机等都会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器。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让孩子远离热水瓶和汤锅,远离火源。不要把热的食物或开水放在孩子能触及的地方,打火机不能放在孩子容易取到的地方。不使用天然气时,要关掉总开关。

  如果发生了烧烫伤,可进行早期处理,即遵循“五步法”的原则。

  冲:受伤后立即以流动清水(自来水)冲洗,或将受伤部位浸泡于冷水中,快速降低皮肤表面温度,能清洁创面,减轻损害和疼痛。

  脱:充分浸泡后,小心除去衣物,必要时剪开(可暂时保留粘住的部分)。尽量避免将创面上的水泡弄破。

  泡:持续20分钟以上,可减轻疼痛、水肿,稳定情绪。烫伤面积大、年龄小或体弱者,不宜浸泡过久,以免体温下降过度,诱发休克或延误治疗。

  盖:用无菌纱布、干净床单或布单覆盖创面。不要任意自行涂抹外用药物或民间偏方,以免引发创面感染。

  送:除非创面极小可以自行处理,受伤后都应送医院做进一步治疗。烧伤面积大、伤势重者,应转送至专科医院治疗。

  同时,专家强调,创面切忌涂抹有颜色的外用药物,如红汞、紫药水等,以免影响对创面的判断;切忌涂抹牙膏、花生油、酱油、虾油及民间“祖传秘方”,以免加重创面感染和疼痛。

  相关链接>>>

  孩子须知

  安全常识及措施

  1.牢记火警119,匪警110,急救中心120电话号码。

  2.暑假正值汛期,严禁到池塘、水库、蓄水池、河边等处私自玩耍洗澡。

  3.注意饮食卫生,不在剧烈运动后大量喝凉水;不随便在不卫生的地方乱吃东西,夏季天气炎热,饮食切忌暴饮暴食,切忌食用发霉、发酸、变馊、变质、过期的食物,以防食物中毒。

  4.不玩火,不玩电,不去公路、建筑工地等一切危险的地方玩耍,不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没有大人监护的情况下,不私自外出。

  5.不到营业性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社会场所;不与陌生人或社会闲杂人员接触;禁止参加非法集会等不文明活动。

  6.出行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斑马线;过马路要左右看,靠右行走,不横穿马路,不翻越栏杆,不与机动车抢行,不在公路上玩耍,骑自行车不飞车,不说笑;乘坐交通工具待停稳后依次上下车。

  7.不乘坐超载车辆,不坐非法营运车辆。在乘车、转车途中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人身、行李安全。如有假期外出旅游更应加强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意外伤害。

  8.孩子一人在家时,一定要关好门窗。如有人敲门,先要从猫眼或门逢中看清来的人是谁,再决定是否开门。不管来的人有什么理由,即使自称是爸爸妈妈朋友的人,都不要给不认识的陌生人开门。

  9.孩子单独外出时不要喝陌生人给的各种饮料,不要吃陌生人给的糖果或其他食物,不要到荒凉或偏僻的地方玩耍。发现坏人,或者碰到紧急的事可打110报警救助。

编辑:渝北编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