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日当天,区妇联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授课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杨荟琳 提供
讲座中,家长们围绕育儿方面的困惑向专家提问
端午节前夕,龙山街道松石路社区开展最美家庭微访谈活动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万个家庭的和谐正是创建平安社会的基础。
自渝北区开展“平安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全区各级妇联组织发挥“联”字优势,立足“家”字做文章,着眼“安”字求实效,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妇女群众,以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目标,以化解问题和矛盾纠纷为导向,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持续推进“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强化普法宣传 打牢平安基础
“同学们,你们知道毒品长什么样的吗?”“你们知道吸食毒品后,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危害?”……
6月13日,渝北家庭教育流动学校首场禁毒宣传活动走进统景职业中学。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讲师以案例为载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师生讲解拒毒防毒知识。活动中,还发放了《家庭禁毒手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宣传折页600余份。
“群众的法治观念是平安建设的基础,只有夯实基础,平安建设才能驶入良性运行轨道。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居民缺乏法治观念和法律知识。因此,我们在推进平安建设示范区创建中,充分发挥妇联自身工作优势,狠抓普法工作,把法律知识送到居民家庭中。”区妇联副主席姜澜告诉记者。
在推进中,全区各级妇联组织利用综治宣传月、“三八”维权周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反家庭暴力法》、《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平安家庭》建设手册、维权知识卡片5000余份。区妇联号召各级妇联组织深入推进“建设法治中国·巾帼在行动”,区国土分局、区财政局、区安监局等机关妇委会,统景镇、龙兴镇、龙山街道、仙桃街道等镇街、村居妇联纷纷举办妇女维权法律知识专题讲座、普法宣传等,强化对妇女的法治宣传和维权服务。同时,购买服务以项目化方式开展“家庭教育流动学校”禁毒宣传活动,在全民禁毒宣传月期间,在社区、学校、院坝、广场等开展禁毒宣讲10余场,通过讲解禁毒知识、观看宣传片等方式提升居民识毒、防毒、拒毒的能力,将禁毒防毒知识送到广大居民身边,直接宣教服务上万人。
借助专业力量 服务群众需求
5月4日下午,区文化馆二楼临空剧场座无虚席。当天,区妇联围绕“共同养育·幸福成长”这一主题,举办了首场家庭教育公益讲座。
讲座以“我们如何做父母”为主题,围绕为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正确认识婴幼儿阶段儿童行为表现等内容展开阐述,消除新手爸妈的焦虑,帮助其与孩子共同成长。
“这个讲座很有针对性,能指导家长处理带孩子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来自玉峰山镇的家长辜代芬听完讲座后,感到受益匪浅。她表示,要把学到的东西跟身边带孩子的朋友、同事、邻居分享,大家一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真正做到今年家庭教育日主题倡导的“我们共同养育,孩子幸福成长”。
为更好地服务辖区的妇女儿童,区妇联经过多方考虑,决定发挥“联”字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借助更多专业力量,全力以赴满足群众的需求。区妇联建立了区法律援助中心驻妇联工作站,聘请2名律师值班,参与妇联日常信访接待、法律服务和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化维权工作新机制,满足妇女维权多样化的要求。开展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普法宣传进社区活动10余场,将法律知识送到妇女群众身边,增强妇女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以纪念重庆市第二个家庭教育日为契机,围绕“共同养育幸福成长”主题开展广泛深入宣传,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举办3场家庭教育讲座,为儿童家长提供精准指导,提升广大家长科学养育水平。
选树先进典型 强化示范引领
今年3月6日上午,在逸静丰豪小区中庭,来自龙山街道余松路社区的9对“好婆婆”“好媳妇”聚集在这里,晒家风、讲故事、互赠礼物,幸福的笑容洋溢在她们的脸庞。
杨丽琴和婆婆康梅是当天参加活动的9对婆媳之一。十多年前,杨丽琴成为康梅的儿媳妇,两人同住十多年来,一直十分和睦。“一个有孝心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有爱心才能生活得充实,才能获得更多的爱。这十多年里,我一直秉持这样的信念,把爱带给公公婆婆,公公婆婆也用爱心回馈着我。”当天的活动现场,杨丽琴动情地说。
“家庭是女性发挥力量的一块重要阵地,女性对家庭成员性格、家庭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姜澜表示,基于此,区妇联以“最美家庭”建设为载体,加强家风家训建设,着力在辖区营造良好氛围。
今年来,我区各级妇联组织以宣传2018年全国“最美家庭”袁镇涛家庭、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符爱浓家庭、范文菊家庭为契机,深化寻找“最美家庭”、创建“平安家庭”工作,发挥家庭在助推城市提升中的重要作用。龙山街道松石路社区开展最美家庭微访谈活动,讲述家风家训故事,传播家庭正能量;仙桃街道睦邻路社区嘉德领馆小区打造全区首个“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示范小区;龙塔街道鲁能东路社区,开办“夕拾学堂”,以“诗、礼、传、家”系列活动为载体,建设全区家庭教育示范基地,促进家庭社会共同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