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龙溪街道松桥支路片区的棚户区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居民四代人居于一间小屋共同生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近年来,渴望着能住进新楼房,成为了棚户区居民最朴素的梦想。
民呼则我应,我为民生为。今年4月,龙溪街道松桥支路片区棚户区改造“攻坚之战”全面启动,经过街道全员上下的努力,短短30天时间内,594户居民中有589户进行了预签约,超额完成了签订目标任务。从棚改启动工作的轨迹,人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心系民生、关爱民生、改善民生的殷殷深情,体会到为民谋利的情怀,更让人们看到了干群一心实现中国梦、奔向幸福美好生活的和谐奋斗景象。
号角一吹,齐心合力“拉大船”
李胜兰一家四口居住在电线厂小区已有一些年头,不足60平方米的两间房内,显得有些拥挤。几道裂缝从天花板和地面延伸开来,墙皮修过两次,仍然大片剥落。建筑质量欠佳,加之处于一楼位置,李胜兰家的水泥地成了晴雨表。“不用看天气预报,地上一潮湿,就知道要下雨了。”李胜兰表示,由于房屋陈旧老化,除了建筑质量,消防安全隐患也尤为突出。她说,一家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搬进新房,过上“亮堂堂”的新生活。
转机出现在今年3月底,龙溪街道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迅速启动了龙溪松桥支路片区棚户区改造,得知消息的李胜兰感慨道:“松桥支路的春天来了!”
号角一吹响,各相关部门就立即行动起来了。在改造前期,龙溪街道3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7个调查小组,对龙溪松桥支路片区594户居民进行前期摸排,在居民期盼的目光中,调查小组成员对居民户数、房屋产权、安置意愿等基本情况逐一摸底,为制定改造方案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要让群众满意,就得让群众参与。”龙溪街道党工委书记黄梅多次召开会议研讨如何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同时还连续召开由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等多人参与的听证会,收集合理意见建议100余条,确保棚户区改造的顺利实施。
“棚户区改造是城市转型绕不开的一道坎。改造不仅能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还有助于对城市进行系统规划,梳理城市肌理,盘活城市资源。”该项目负责人说,在棚户区的改造过程中,龙溪街道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开始到完成,都将过程置于“阳光”下,执行在群众监督之中,这是这次棚改的工作准则。
迎难而上,政策释疑解民惑
“您看,如果您选择货币补偿,加上政策范围内的补助资金,您可以选择更好的居住环境,而且也有利于您的身体健康。”4月10日,龙溪松桥支路片区棚户区改造一组副组长、松树桥社区书记林丽像往常一样来到居民文仁兴家里宣讲政策。
宣传工作是舆论的风向标和群众工作的基础,为此龙溪街道群众工作组充分利用调查摸底、评估公司选取、征求意见稿听证等会议,发放征收宣传手册和资料,广泛宣传征收法律法规知识,切实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还拟制了《“小征”给您当参谋》《选择征收货币补偿,教您测算》等宣传资料,切实做到了让每位棚改户懂政策、会算账、好选择。
“棚户区改造对于群众来说是一件大事,我们尽可能地加大宣传力度,就是让居民更好地了解政策,在这过程中,我们还集中解决房产纠纷、面积认定等问题。”林丽告诉记者,为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作用,由松树桥社区牵头,在棚改群众中挑选了30名支持棚改工作以及群众基础好、带头作用强、影响力大的群众,组成了群众自治组织,有力推进了棚改工作。
在林丽看来,只要始终把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棚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不会有“困难户”存在。在棚改工作中,像林丽一样的工作人员还有很多,他们牢记“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则,本着“为群众着想,为群众服务”的理念,除了讲解政策,分析利弊,还秉承以“解决困难为先”的理念,积极为老弱病残等特殊住户联系房屋等,如6组副组长黄自强,为了方便群众找房,用两天时间几乎走遍了辖区的房产中介和所售楼盘,并将第一手信息提供给群众,就这样,工作组人员想方设法用真情打开群众的“心锁”,用实干获取群众的信任,使棚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亲民惠民,春风化雨暖民心
4月27日一大早,居民杨力师来到龙溪松桥支路片区棚户区改造工作办公室,把写有“人民群众的好干部”的锦旗交给了四组副组长梅会江。
“真心感谢梅组长,让我们告别旧房搬新房!”68岁的杨力师红着眼圈,紧紧握住梅会江的手激动地说。梅会江则笑着回答道:“杨老师,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原来,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梅会江经常走访杨力师家,得知杨力师拒绝签约的原因是家中经营广告印刷生意,如果同意棚户区改造,将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梅会江随即把情况上报给上级领导,最终,杨力师将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享受一定的停产停业损失补助。问题得到了解决,杨力师在意向书上欣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干部为我们群众着想,我们当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4月25日,在龙溪松桥支路片区棚户区改造工作办公室,居民李叶萍一边签订意向书,一边竖起大拇指直夸干部的好作风。他告诉记者,自己起初对工作组的干部是抵触的,曾几次不接他们的电话,甚至不让他们进家门,现在想来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
记者了解到,在棚改过程中,龙溪街道群众工作组还根据不同对象,分类定制服务方案:对个别不便不愿沟通的居民,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心锁”的办法,寻找与其“谈得上话”的关系人进行沟通交流;对行动不便、工作忙碌的被征收人,工作组采取送签到家;对生病住院的棚改户,采取“慰问+送签”的套餐式服务。
“我们理解群众的不满,有对老房子不舍的、有存在房屋纠纷的、有嫌补偿标准低的,我们只能站在群众的角度慢慢分析,有困难的先解决困难,取得群众信任后,工作就好开展了。”四组副组长梅会江感慨道:“让居民在棚改项目中真正受益,安置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百姓就会从‘让我搬’变成‘我要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