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网  >   经济

“点绿成金” 让希望的田野歌更响
——我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侧记 
本报记者 蒋婧

  一排排崭新的小洋楼、一个个生态农业基地、一片片绿色产业……夏到渝北,气象万千,一股蓬勃奋发的生机与活力,正在广袤的乡村勃发。

  农业乃国之根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发展迎来新机遇,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好“产业兴旺”。近年来,渝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突出产业兴旺这一重点,通过多项创新机制,正在实现着这片土地的改变,让老百姓不断增强获得感,也让渝北农业飞速发展,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推进绿色行动,让农产品“绿起来”

  近日,古路镇银花村二社村民陈希科起了个大早,前几天和同村乡亲约定讲课的时间要到了,让他的脚步不自觉地快了几分。自2008年引进仙桃李(原名“布朗李”)开始种植,10年时间里陈希科就多了一个身份——“绿色种植讲师”。“该怎么改良土壤?”“不用农药化肥,怎么肥土?如何防止虫害?”“要想获得国家绿色认证,还需要哪些标准达标”这些问题,乡亲们都能从他口中得到答案。而他的这些知识则来源于渝北每一位基层农业工作人员。

  “最开始引进仙桃李时,我也是什么都不懂,依靠传统种植方式,成本长期居高不下,产量上不去、病虫害大、废品率高一直是难题。”陈希科说,那时平均每亩的收益不过300—400元,从2012年开始,这一情况才得以改变。他告诉记者,在区农委的帮助下,他以绿色种植开启了产品的提质增效之路——通过畜牧养殖生产有机肥走生态农业循环路子,以物理防控,让产品安全可靠……一系列的措施很快让陈希科收获颇丰。据他介绍,他种植的仙桃李瓜果后就实现每亩近1500公斤的产出,并以绿色有机的品牌卖出了每公斤100元的价格,每亩获利高达6万元。

  在渝北,像陈希科这样的人还有不少。近年来,在渝北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绿色现代农业,走“绿色兴农”之路上,已累计培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206个,培育华兴“高山葡萄”等市级名牌农产品26个……自去年起,我区已从推行生态种植、健康养殖、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三个方面全面实施农产品“绿色行动”,让农产品真正实现了“绿起来”。

  村民变身股东,每户年分红超万元

  “以前就靠种地和养点家禽过生活,现在每年靠分红就能多一笔钱,你说高兴不嘛!”古路镇乌牛村龚庭福口中的“分红”,正是我区创新推出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红利。

  据了解,在古路镇乌牛村,像龚庭福一样“坐着”收钱的村民还有不少。自2013年以来,依托该村成立的“重庆市渝北区乌牛农业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出资发展,已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以前这片地里都是土石杂草。”今年61岁的龚庭福指了指附近的山坡说,现在这里已经种上了成片的李子树,目前已发展仙桃李167公顷,产果面积近33公顷。

  “2016年部分李子树挂果后,老百姓收取纯收入的50%红利,平均每亩分红达到了5000元以上。”古路镇乌牛村党总支书记阙兴国介绍,如今,乌牛村共有518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加入了股份公司,共发展167公顷仙桃李,去年产量达到5万公斤,销售收入150余万元,盈利约100万元,村集体分红10万元,入股农民每亩分红1500元。

  得益于改革,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变好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也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据渝北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区共计投入了专项资金6000万元,在全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未来,上述变化还将覆盖更多人群,让老百姓共享改革红利。

  美丽乡村游,记住乡愁留住乡愁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这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家乡,而这样的期望在渝北已悄然得到了实现。翠绿的山坡与波光粼粼的湖面相映成趣,乡间石板路像调色板一直铺到农家院子;走在路边,就能欣赏到奇花异果,还可领略到特有的乡土文化……兴隆镇的这一幕幕美景正展现在游客面前。

  近年来,为了保持传统乡村风貌以及农耕文化传承,我区因地制宜,为乡村换新颜。除了农村环境整治扮靓乡村,在大力发展特色、绿色、高效农业的同时,我区还围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功创建放牛坪梨花基地、印盒李花基地2个3A级乡村旅游景区,另有木耳白云桃花、大湾“花漾渔村”等15个市级以上乡村旅游景点,以及茨竹梨园、大盛天险洞等6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据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快农旅融合发展步伐,我区正在着手编制《渝北区农村全域农旅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在每个镇打造一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其中,预计在兴隆片区建设以“巴渝乡愁”为主题的国家农业公园,公园以“巴渝为心、田园为体、艺术为脉、乡愁为魂”为原则,用生态手法营造出田、园、场、林等乡村基地风貌,构建一个占地约167公顷的原生态景区。并以“一谷两翼”的规划布局,紧密围绕农村“三变”改革,打造农业与商业、农民与市民的和谐发展关系,目前已进入实质性搬迁阶段。

  对此,在兴隆镇牛皇村开设农家乐的汪清文满怀期待。因为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端午节,他的“美丽乡村”项目吸引大量人流,赚了个盆满钵满。“要是国家农业公园建好,岂不是还要来更多人?”家乡越来越美,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让与汪清文一样的渝北人更眷念这片土地,对未来满怀希望。

编辑:唐菲